呢篇文章係11年前寫,再次睇返一樣好有感覺。
最近聽了某大學的一個收生講座,其實內容我並沒有細心聆聽,不過最令我想不通的是那教育工作者的想法及價值觀。介紹課程的那位先生是這樣介紹文學院的:'其實大家都知道,讀文科嘅畢業出嚟可以搵咩工呢?真係搵唔到食,你幾時有見過有公司會請哲學家?不過點解我地大學都仲會開呢d班?就係希望同學可以培養出高尚品格...'
我明白他是想突出大學很著重學生的品德發展,但是,讀文學科的,是否真的會'搵唔到食'?然後,有同學問其實文化研究是讀什麼呢?那位教育工作者答:'呀!呢位同學好嘢,呢d搵唔到食嘅工作你都有興趣,其實你有無見過邊份工係會請讀文化研究嘅人呢...' 我明白他是想讚揚同學對文科的熱愛,不過,是否每一個決定,每一個選擇都是要從'搵食掙錢'出發? 如果是這樣,我們的價值觀,道德是否不再重要?其實這樣的人生我會覺得很悲哀。
想當年,我告訴我爸爸我要的心理學時,他的反應是:'甘冷門嘅科目,讀完做咩呢?不如讀d business嘅嘢啦,起碼可以幫到我手...' 很幸運,我堅持報讀心理學。畢業以後,尋找工作的艱難程度其實與讀商科的同學沒有差異。其實'搵唔搵到食'與你讀的科目是沒有關係的,除非你打算當一名專業人士如醫生律師等,那你讀的課目必定是和你的工作有關係。不過,有誰可以保證專業人士一定可以'搵到食'?
近年,我半工讀下花了兩年時間讀家庭教育及輔導碩士,一邊工作一邊讀書是很辛苦的,然而,大家也是問著同一問題:'畢業後你會轉咩工?係咪會做社工呀?' 畢業後,工是轉了,不過是轉做Marketing。大家的反應是:'下,甘你個碩士咪無用?'花時間金錢讀咪浪費左?'
在學士或碩士課程的短短幾年間,要讀十幾個不同的科目實在不容易,而其實每一個科目也只是可以學習一些比較皮毛的東西,而這些東西真的可以應用於職場上嗎?回想過去,我慶幸我選擇了我喜歡的科目去讀,大學的三年中,我從不覺得有一刻是辛苦的,我把每一本的教科書也從頭看到尾,考試不考試,我也會認真的去學,去看,建立了我處事認真用心的態度。相反,如果我選擇了'搵到食'但不喜歡的學科,我應該會學習了得過且過的態度吧!
大學讀什麼科目,是與你的前途沒有太大的關係,因為高等教育的目的並不是要把你變成'搵到食'的人。然而,你要學懂的是待人接物的態度,良好的價值觀和品格以及一些學科以外的技巧。既然是這樣,為什麼不選擇自己喜歡的東西呢?
其實,我並沒有浪費我的輔導及教育學歷的,只是我把這些知識運用再一些'搵唔到食'或沒有經濟回報的地方,可是,我所得到的其他回報,是沒法子在其他地方得到的。有什麼比'搵到食'更快樂呢?就是令到身邊有需要的人更快樂。